《癌細胞》
研究揭示雜合上皮間質轉化狀態(tài)選擇
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Christopher J. Lengner和美國達特茅斯蓋塞爾醫(yī)學院Aaron McKenna等研究團隊合作,利用轉移性癌癥的單細胞譜系追蹤揭示雜合上皮間質轉化(EMT)狀態(tài)的選擇。該研究近日發(fā)表于《癌細胞》。
他們介紹了macsGESTALT,這是一種基于CRISPR-Cas9的誘導型譜系記錄儀,具有高效的轉錄和系統(tǒng)發(fā)育信息的單細胞捕獲能力。將macsGESTALT應用于轉移性胰腺癌的小鼠模型,他們回復了約38萬個CRISPR 靶位點,并重建了約28000個單細胞在多個轉移位點的擴散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細胞占據EMT狀態(tài)的連續(xù)體。晚期雜合EMT狀態(tài)的轉移電位峰值極其罕見。
這些晚期雜合EMT狀態(tài)的基因特征可預測人類胰腺癌和肺癌患者的存活率,突出了它們與臨床疾病進展的相關性。最后,他們觀察到S100家族基因表達在克隆性不同的轉移亞群中的體內傳播證據。
據了解,癌癥轉移的基礎仍然知之甚少,部分原因是缺乏高分辨率的探測工具。
相關論文信息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cell.2021.05.005
《免疫》
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二甲雙胍減弱肺部炎癥機制
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Michael Karin課題組的最新研究表明,二甲雙胍通過抑制線粒體ATP和DNA合成,從而阻礙NLRP3炎癥小體的激活和肺部炎癥。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(fā)表于《免疫》。
通過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肺部炎癥小體組裝的檢測,研究人員探究了二甲雙胍是否以及如何在發(fā)揮其抗炎作用的同時抑制炎癥小體激活。研究表明,二甲雙胍通過抑制培養(yǎng)巨噬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中NLRP3炎癥小體的激活和白細胞介素 (IL)-1β的產生,以及炎癥小體非依賴性IL-6的分泌,減輕了脂多糖(LPS)和新冠病毒誘導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(ARDS)。
通過靶向電子傳遞鏈復合體1且AMP活化蛋白激酶或NF-κB非依賴途徑,二甲雙胍阻斷LPS誘導的ATP依賴性線粒體(mt)DNA合成和氧化mtDNA(一種NLRP3配體)的產生。骨髓特異性缺失LPS誘導胞苷單磷酸激酶2(CMPK2)可降低ARDS的嚴重程度,而對IL-6產生沒有直接影響, CMPK2是mtDNA合成的限速酶。因此,抑制ATP和mtDNA合成足以改善ARDS。
研究人員表示,ARDS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炎癥性疾病,在嚴重性新冠肺炎患者中很常見,二甲雙胍而非其他抗糖尿病藥物可降低其風險。
相關論文信息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mmuni.2021.05.004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21-06-16 第2版 國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