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茶器,何以讓世界茶人癡迷
來源:科普時報
作者:童 云
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18
瀏覽次數:745
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

世界上首個燒出瓷器的國家

China,當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C大寫時,其譯文為中國;當c小寫時,按《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(英英·英漢雙解)》譯文為:瓷、瓷料、瓷杯,瓷制品、瓷器。僅從這個英文單詞透出的玄機,就能看出瓷與中國的密切聯系,因此,中國又被稱為“瓷國”。

沒錯,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燒出瓷器的國家。在華夏大地上,看似普通的泥土經過工匠們的雙手,將“一把土”幻變成清澈通透、光潔炫目的瓷器,令人稱奇。而茶,作為老祖先早早發(fā)明的有益于健康的“清心劑”,則需要有合適的茶器來相配。

盡管歷史上有“神農氏嘗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的說法,但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茶具,卻是東漢的一個青瓷罐子,研究者通過罐底上的“茶”字,推斷出那時期的人們已經有茶罐子可用了。而最早出現“茶具”文字記載的是西漢王褒的《僮約》,他用“烹茶盡具”四個字首次明確提出了煮茶有一套完整的家伙什兒。到唐代,陸羽的《茶經》又首次明確了泡茶需要的“一整套完整的家伙什兒”,包括風爐、筥、炭撾等26種器具。

外銷路上茶與器的“融合”

中國茶與瓷器在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的運輸過程中,被科學地糅合在一起,也充分體現了茶葉與瓷器唇齒相依的關系。

據學者研究,在瓷器與茶葉外運的過程中,有些商人會用特制的具有防潮防蟲功能的樟木箱子來裝箱。他們先在箱子里放滿茶葉,再把易碎的珍貴瓷器埋在茶葉中,讓茶葉發(fā)揮減震抗壓作用;再把箱子放進大貨箱中,四周用次等茶葉填充緊湊,等于為要運輸的瓷器加了雙保險——雙重抗震,此舉不僅可以節(jié)省船上寶貴的空間,還可以讓瓷器在運輸途中得到有效保護。

這些外銷的瓷器金貴到了什么程度?史料記載,當時遠在歐洲的皇室、貴族對中國瓷器大肆追捧,以至于不惜到隔著萬山千水的中國來訂制可以用來傳家的瓷器。17-18世紀,歐洲盛行“中國風”——中國的“兩片樹葉一把土”,即茶、絲綢和瓷器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時尚界“明星”。

用中國瓷做成的茶具泡飲中國茶,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當時的社交消費需求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17世紀上半葉,大約有300萬件中國瓷器被運往世界各地??脊艑W家從海運時不幸沉沒的貨船中,挖掘出一箱箱茶葉、一箱箱瓷器,成為當時歐洲消費潮流的有力證明。從“哥德馬爾森號”上打撈出來的203箱貨物中,有23.9萬件瓷器、68.7萬磅茶葉,其中茶具占了1/3。

茶器于茶人的重要性

“茶滋于水,水藉于器,湯成于火。四者相須,缺一則廢?!泵鞔S次紓的《茶疏》,一下點破了茶器于茶人的重要性。不過,茶與茶器也因人而異。

比如《紅樓夢》中,賈母帶劉姥姥等人到妙玉的櫳翠庵吃茶,妙玉給賈母用的是成窯五彩蓋盅,給寶釵、黛玉的是吃體己茶時用的茶器,給寶玉的則是她自己吃茶的綠玉斗,給眾人的卻是清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。

又如18世紀,自稱“無厭的茶鬼”的英國約翰生博士,早晨以茶提神,晚上以茶解睡,成天沉醉于茶中。當時英國富貴人家以擁有一套來自中國的茶具為榮。一套英式下午茶,茶具包括陶瓷茶壺、杯具組,以及糖罐、奶盅、七英寸個人點心盤、點心架等。開茶會時,那把茶壺會被主婦牢牢地拎在手中,以顯示主人地位。茶會中,懂行的茶人可以從主人泡茶細節(jié)中看出茶具的優(yōu)劣。如果主人用壺先泡茶后加奶,就說明這把茶壺來自中國——雖然當時各國都在仿制中國瓷器,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中國人手中——用關鍵性原料高嶺土以及相關加工技術制作出來的耐高溫、遇熱不會爆裂的中國瓷器,成為主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。

試想,在茶會上,當主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寶貝茶具時,一壺沸水倒進去,那把茶壺應聲而裂,茶水瞬間流了一桌子的場景,會是一種多么尷尬的場面。想必,這種方式也可以成為歐洲國家當時鑒別茶器是“從中國進口的高端瓷器”,還是產于當地的“劣質貨”的有效手段之一。

(作者系中國農業(yè)大學出版社副編審、中國科普作家協(xié)會農業(yè)科普創(chuàng)作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)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


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!

我們將定期推出
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